前提:我的笔记系统
这套笔记系统
以下的笔记和制卡都是以我使用了文件夹分类为基础,分类法我参考了中图法,挑选了暂时用的上的分类,且尽量用大分类。
上面是我的文件夹列表。
- 文献夹:只存放资料的原文,一般是PDF。至于网上的文章,我很少下载到自己的库。如果你有收集文章的习惯,也可以往文献夹里面放,这个文件夹是为了和笔记区分开。未曾处理的源信息,就放文献夹。
- 闪念笔记夹:里面存放了日记,还有时效性很低的临时笔记,这些笔记在处理后会归入分类文件夹,放在这里是为了能找到待处理的资料。
- 项目夹:项目和笔记分开,因为项目几乎是一次性的,做完就算了。我在里面放了写作相关的项目,提案、写作正文,都在里面。
- 分类文件夹:下面带英文字母开头的,就都是分类文件夹,我的笔记(卡片)都会一一进入这些文件夹,变得井然有序。
闪念笔记/间歇日记
无差别收集想法。不要怕内容太多,退一万步说,就算你无法形成知识库,这也是一个跟自己好好对话的方式。所以,大胆的写吧。一天之中所有收集到的信息(如果暂时无法归类)都可以写在日记里。
日记是一个inbox,集中了许多你的想法、你收集的资料,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收集的教程,或者某句名言你忽然有了新的理解。接下来,我们可以看看这些闪念有没有可以制成卡片的。
闪念笔记如何制卡
要不要制成单独的卡片,我只使用一个原则:内容的长时性。
制卡的时候不要想这个是永久卡片还是文献卡片,放弃这些概念。
回到我们写间歇日记的流程,当我们在写某一条记录时,忽然看到上面有一个信息:xxx推荐科幻书单。这个书单我想要接下来查一下有没有读的必要,那就暂时留在日记不要动。等我查完觉得这个书单里有某几本书是可以进入我的读书计划的,我就可以把这两本书的书名迁移到科幻书单,如果暂时没有这个书单,就新建。这是我们做的第一张卡片。
接下来想象,有朋友问你上次syncthing是怎么配的,你想起自己之前配syncthing时做过的笔记(里面有下载地址和当时行之有效的教程链接),你搜索了一下,在某一天的日记里,于是你打开,复制粘贴给了朋友。然后对着这个笔记,你想起已经不止一个人问起了,当时做笔记时以为只会用一次,现在看来可以复用,你想下次更方便的找到这个笔记,于是你给syncthing的笔记单独截取出来,制成了一张单独的卡片,命名“syncthing配置教程”。这就又是一张卡片了。
以上就是闪念笔记制成卡片的过程,你不必当时就决定这个信息要不要变成一张单独的卡片,运用内容长时性这个原则,你可以等到它具有长时性的时候再制卡。
轻松的记录,当这个信息重要到会在你脑海中高亮起来的时候,把它制成卡片。
移入分类文件夹
制成卡片之后,按照卡片的内容分类到相应的分类文件夹中。这个时候就不怕文件夹内乱了,因为有了分类,一般文件夹中的文件数量总是可以控制的。如果一个大分类下的文件多到你开始混乱了,那就开始聚合卡片,在该大分类下建立一个子分类,然后把符合聚合条件的卡片移入进去。你的文件夹又整洁且清晰了。
制卡之后的日记
当一些长时信息变成卡片,你可以留下链接在当天的日记,也可以不留,看你是否还想要这个卡片的最初时间线索。
剩下的记录,好像都是自我对话,那就让它们留在那里吧。日记承载着你的自言自语,自我分析,喜怒哀乐,哪怕没有重要的知识,那也很好。
信息卡
信息卡用于收集资料。比如我会为我用过的ob插件写一张小卡片,以防自己忘记它们怎么用。比如在网上收集的某个资料,我会建一张信息卡。如果是别人的文章(或其他形式),我会在卡片中用yaml写上作者和来源。
下面以我给ob插件做的小卡片为例说明制卡流程。
我会先打开TP317计算机软件这个文件夹,然后打开一个目录文件(一般我会用和文件夹同名的文件),里面是一些MOC,我找到二级标题obsidian下面的三级标题插件,在我做的插件笔记列表,新建一个链接。
建链接是为了新建卡片并且留下链接在原地,实际上我在ob中可以使用quickadd插件更方便做到。如果你没有用ob,也没有关系,其他有双链的软件也可以做到,殊途同归。
点击这个链接新建卡片(或者手动新建卡片),输入笔记。
信息卡片的拆卡
继续上面的模拟流程,我看看我的这个TP317计算机软件MOC,obsidian的内容似乎多起来了,和其他的链接明显有些不一样。这时候我就可以把obsidian的MOC拆分出去,形成一张obsidian信息整合卡。
这就拆分出了一个主题卡。
而单独的信息卡片拆分的过程,更像是生长的枝蔓,看一下这样的场景:
当我初次了解到增量写作这个名词时,我想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,于是我创建了一张单独的增量写作卡片,并写下第一个二级标题:“增量写作是什么”。
当我继续了解,发现增量写作上面还有增量学习和增量阅读,于是我建立了一张“如何进行渐进式学习”的卡片,并把“增量写作”卡片笔记的链接写了进来。接下来去收集资料,我找到了增量学习的一个文档,于是新建了“增量学习卡片”,并且把链接放进去作为参考资料。又找到了“增量阅读”的资料,于是也新建一个“增量阅读”卡片。
接下来,我阅读了“增量阅读”的这个参考资料,并在里面做笔记。
这个步骤,我从一个知识点(“增量写作”)入手,然后找到了一个更大的知识点(增量学习),然后再去伸展出这个大知识点下面的各个子节点。(备注:我找到的增量学习资料中,增量学习的下面包含了增量阅读、增量学习、增量写作,所以才有此结构)
移入分类文件夹
不管信息有没有做完整,都可以移入相应的分类。
如果担心这些未做完的信息不容易找到,可以把未完的卡片放入你的待办看板,或者待办列表,表示待处理。至于如何放入,其实就是在待办列表(或者你的任何任务处理系统)添加一个链接。
输入笔记
读书、观影、podcast笔记,这些都属于输入笔记。输入笔记是自己做的笔记,以读书笔记为例,首先会在yaml里面写清楚这本书的信息,类似书著目录,有tags(做主题用)、来源、内容类型、作者、出版社、原作名、ISBN等等,不是每一本书的信息都那么全,尽可能有作者、内容类型、tags就可以了,方便以后检索和聚合。
读书笔记做的时候,不用考虑拆分,只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做笔记就可以了。这里的原则参考卡片笔记,也就是尽量少摘抄,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复述。当然我们认为非常好的句子,那是一定要原封不动摘抄的,这个时候,用引号,或者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用markdown语法,可以使用引用语法。
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思考,不要停顿,直接写在该知识点的下面,如果你怕区分不开,可以自己定义一个符号,作为自己的思考标记。这样做是为了尽可能捕捉到自己阅读时的思考,注意,就算是内心活动的吐槽也没有关系,因为这也是你和这本书的互动。读书不是单方面的,而是一个交流的过程。(关于读书的艺术,我的想法来自于毛姆)
当一本书的笔记做完了,接下来就是拆卡。
输入笔记的拆卡
按照你能记住的知识粒度
拆卡其实也有一个原则,因为我们是自上而下的拆,所以我的原则是,以自己能够记住的知识粒度来拆。怎么理解呢?好像我们现在有一个城市的拼图,有人能记住大概的几个区,拆卡就按区来拆,把拼图按照辖区拆成几块就可以了;有人连大致的街道都能记得,那他的知识记忆粒度就更细,也就可以把拼图拆分的更小。
假设我现在有一个做好的《心理学xxx》笔记,分为了5章,也就是我可能写了5个2级标题在笔记里,这5章下面又各自有一些知识点。现在我要开始拆卡,就像把知识片段往记忆挂钩上面挂。如果我能大致记住这5个章节,我就只按章节拆分;如果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已经可以记住里面的小知识点了,那我就以知识点进行拆分。
稍后拆也没关系
那如果说,我记不住这本书里面的几个章节(注意:章节不一定是跟着原书走,也可以是自己消化过后的拆分),我只能记住我读了这本书,大致记得这本书是在讲什么的(主题)。那也OK,就不要拆。不要拆反而有利于你下次还能看到这篇笔记。如果以后你对这本书有了新的理解,就可以回到这本书的笔记,记下你的理解和思考。这个时候再次问自己,这个思考点(也就是你刚写下的一段笔记)是否能够挂到你的记忆挂钩,如果可以,就把这一段单独制成卡片,然后留下一个链接在《心理学xxx》笔记。
拆分后添加链接
在拆分出来的小卡片上,写上该卡片的来源,比如上面的例子,我就会在小卡片上添加一个“《心理学xxx》笔记”的链接。如果内容来源于外部书籍,也就是在自己库里无法溯源,则只标记上来源的书名、作者,方便以后查找出处。
移入分类文件夹
如果你已经为自己的阅读笔记去查过它在中图法中的分类,那么大概分类50本以后,就可以达到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卡片应该放入哪个分类文件夹。比如我的和学习、笔记法相关的笔记,就直接放入“G4 自学、读书方法、考试”,心理学类的,人生哲思相关的,放入“B 哲学、宗教”。当心理学内容多起来了,我就在“B 哲学、宗教”下扩容一个“B84 心理学”,把心理学的卡片移入。
结语
最近也看了其他的主题卡,得到一些灵感,可以作为自己做笔记的补充。但是整体的记录、制卡、拆卡、分类这个流程不会变。只要我的分类依然运行良好,我就能安心的在里面玩耍,偶尔变换一下卡片类型、制卡方式,都没有关系。
在笔记系统这个大框架下,轻松愉快的吸收知识,制成卡片,找到卡片,运用卡片。这就是我的笔记法。
这套系统我还在运用探索,远远达不到笔记哲学的地步,只是分享一下自己制卡拆卡并分类的比较顺手而且自圆其说的流程,希望能对你有帮助。
谢谢你看到这里,下期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