间歇日记已经不是新概念了,或许行动力超棒的你早就实验过这个方法。
我在几年前看到这个日记方法的时候,尝试过一段时间。当时比较火的 logseq 和 obsidian 都很适合实践这个方法。
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我并没能坚持下去。
为什么呢?
间歇日记的外在格式只有「时间戳+笔记」。而笔记内容则是:你刚刚在做什么,接下来准备做什么。
看起来很简单,但是实践起来其实会感到有点「麻烦」。因为每次切换项目时,你都得有意识地停顿,然后像做汇报一样记录自己刚刚完成的事项,以及接下来打算做什么事情。
很麻烦吧?
原本咔咔往下做就可以了,我们的脑子一念之转,现在却要这么麻烦地记下来。真正记录之后,你会发现项目的切换次数比自己原先想的更多。
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不再做了(坚持不到一周),而且当时我的感受是,对原文所说「提高生产力、消除拖延症」并没有明显的改善。
但是!我最近在实践怎么应对分心,我发现间歇日记里存在着抵抗分心的大招!
「原本计划了3件事,第一件完成的很好,接下来的时间也很富余,但是不知怎么的,一天结束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只完成了第一件事,余下的时间居然都废了。我真正深度工作的时间只有最开始的两个小时。」
这是怎么回事?我遇到了时间小偷?
于是,我重新用起来间歇日记。都不用去管概念和正确的方法,就简单记下当下的时间,这段时间在做什么,就可以。有点像柳比歇夫的时间日志。
不管是在一个事件的开始还是结束时,记录下这段时间花费在什么事情上,最终的结果是,我看到了这一天的时间是怎么花出去的。
但是,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有了这个日志,也不是复盘时间使用情况——那可能是接下来更进一步的事。
最重要的是:间歇日记能够创造一种「停顿」。
在《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》中,提到一个概念:「抉择点」,意为,在一个行为结束和另一个行为开始之间,在这个停顿中,有意识地去选择下一个任务。
看看下面这个场景:
正看着书,感到无聊了,于是打开了小红书,打开几个有兴趣的笔记,然后继续往下划手机,偶然看到一个种草笔记,然后打开了某宝,搜同款…… 等到下完单,关闭了软件,感到无聊,接着随手打开了小游戏
像不像松开了方向盘让车子自动驾驶?
不假思索的结果就是当你意识到的时候,大半天已经过去了,然后发现时间被你杀死了,想做的事一件都没干,做的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
间歇日记通过在上一个行动结束时的「记录」这一刻意动作,制造了一种停顿。「我刚刚在干嘛来着?」「我接下来想干嘛?哦打开某宝,等等,我为什么要打开淘宝,我不是要看书吗?我打开小红书是为了查一个概念,怎么转到某宝了。」
在这个停顿中,我们才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,让理智回来,选择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任务/事项,而不是任由大脑随机游走。
这样的停顿越多,我们的抉择点就越多,也就是说这一天你主动选择做某某事的机会就越多。
这就像隔一个路口我都检查一下自己的钱包,想一想自己的时间货币花到哪里了,时间小偷得手的几率就大大降低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