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ACT里,重点不是我们的想法是对是错,而是它们是否有帮助。如果我们允许这些想法来决定行为,那么,会有助于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吗?会帮助我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吗?会帮助我们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吗?
我们做工作时,不会有「这个太难了,不想做,放弃吧」的想法。
哪怕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们面临分配下来的工作,想的是:「我要如何做到,有哪些资源可以帮我,可以请教哪位前辈,我还需要什么资源才能办成这件事完成这个项目」。
当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任务清单时,却有太多的想法冒出来:「太累了,太难了,不想做,你做不到的。……」
我们找了各种理由来拖延。拖延是一个结果,找理由的结果就是我们任由任务清单一天一天毫无进展。
那些想法是不是真实的并不重要,你是不是很累、这件事是不是很难,一点都不重要。
什么才是重要的呢?这个想法能不能帮助你达成目标才是重要的。如果没有帮助,就不用听了。
ACT里把这个方法,叫做「解离」。
解离是什么?
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拖延的场景:躺在床上玩手机时,忽然想起今天还有练字计划未完成。这时脑子里就开始找各种理由了。
“困了”——现在的精力可以刷手机,但是没精力练字了。
“没效果”——虽然才练了3天,可是已经可以想象连续练多久都没效果。
「找理由」有很多模式,这四种是比较常见的:
- 设置障碍:大脑会指出前进路上的所有障碍和困难。
- 自我批判:大脑会指出各种自己不能胜任这项任务的原因。
- 与人比较:大脑会拿自己和做得更好、更有天赋或处境更好的人相比。
- 预测最坏:大脑会预测失败、被拒绝或其他令人不悦的结果。
解离就是,与头脑中这些想法「脱钩」。别上它的当!
你可以选择要不要跟随头脑中的想法。即使大脑说“我的左手抬不起来了”,你依然可以控制自己的左手抬起来。即使大脑说“我很累”,你依然可以做到走到书桌、拿出字帖、开始练字。
这样做只需要几秒钟时间:暂停、检视、注意大脑在想什么,然后问问自己:「如果我让这个想法指引自己的行动,它会帮助我创造想要的生活吗?」
如果答案是“不能”,那么你就可以认定这个想法是“无效的”。
辨认出某个想法或信念是没有帮助的,常常会有助于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,让我们遵从其行动的可能性降低。
就是从「想法」到「行动」这之间的一个停顿,就可以增强我们的掌控力。让我们可以选择在大脑想要拖延的时候,身体选择把事情做掉。
自制力的迷思
没有任何化学物质、荷尔蒙、基因或者任何脑结构叫作“自制力”或“意志力”。
当我们说某个人有「自制力」时,我们是说他按照自己的目标行事,完成了必要的事。
自制力和行动的关系,就像成绩与学习的关系。不是因为有好成绩才能学习,而是先学习了,才会有好成绩。当然只学一次是不会有好成绩的,只行动一次也算不上有自制力。自制力不是一个固有的东西,而是一种后评价。
「拖延」一词也一样,不是因为我们「拖延」,所以才完不成事。而是因为没有完成必要做的事,然后我们才称之为拖延。
先有行动,后有感觉。首先我们要学会,无论情绪如何,都一直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。在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后,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自制力或意志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