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6
[美] 托马斯·福斯特 / 2016 / 南海出版公司
这本书我要给 9 分!对于小说的各种意向和象征,作者信手拈来,真的像在上一门文学鉴赏课!这就是我要找的文学鉴赏课! 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,可总是读不出哪里好,一直想找一本教文学鉴赏的书,这本书看得太对了! 当然读完之后也并不是忽然可以看明白之前读过的文学作品了,理论和方向已经明晰了,可手上功夫还做不到。想看更多的文学解读例子,想知道如何解读《百年孤独》,如果作者有单独的文学解读系列文章就好了。 不知道 B 站有没有文学老师开的频道,感觉自己需要更多的文学训练。 读完意犹未尽。

记忆。象征。模式。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,这三条最为关键。

  • 阅读目的/动机:今年我的读书目标就是想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。之前读到很多文学经典,但是我都不知道它好在哪里,比如我就读不出海明威有多伟大。
  • 这本书关于什么:文学鉴赏

作者

  • 😀 作者的主要观点:记忆。象征。模式。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,这三条最为关键。相信普通读者经过学习和训练也能够做到文学教授能做到的事。
  • 🙁 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:『让读者认识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如何阅读的,并对阅读所需的规则和模式进行广泛介绍。 』

我的阅读感受

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野,提供了一个「更广阔的语境」,让我看到从前没看到的东西。

  • 2023-05-08 14:30 ✍🏻 我在想,鉴赏文学作品和一个文化的历史息息相关,这个历史,于西方文学是圣经的故事、莎士比亚、北欧神话,以及童话。
  • 那么,中国的文学呢?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,无疑也因为对历史的了解而更能读懂文本的丰富内涵。比如李白的静夜思,只有中国人因为月圆思故乡,所以这种感情大家都能明白。
  • 那么要鉴赏中国文学,我们需要的「旧文本」是什么?中国的神话传说?24史?鉴赏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是不同的路子,我想我可以理解文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了。了解文学史至关重要。
  • 看来我可以给自己加一门课,中国文学鉴赏,或者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课。

我的书评

(发表在微信读书)

这本书我要给 9 分!对于小说的各种意向和象征,作者信手拈来,真的像在上一门文学鉴赏课!这就是我要找的文学鉴赏课!

读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,可总是读不出哪里好,一直想找一本教文学鉴赏的书,这本书看得太对了!

当然读完之后也并不是忽然可以看明白之前读过的文学作品了,理论和方向已经明晰了,可手上功夫还做不到。想看更多的文学解读例子,想知道如何解读《百年孤独》,如果作者有单独的文学解读系列文章就好了。

不知道 B 站有没有文学老师开的频道,感觉自己需要更多的文学训练。

读完意犹未尽。

读书笔记

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?

他们从中认出某种模式、象征【记忆、象征、模式】

① 骑士的旅程

关键词:旅程

✍🏻寻找圣杯(明面上的目的),通过一系列的挑战和磨炼(阻碍),然后拯救了公主👸🏻(真正的目的,本人一开始也不知晓)。

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:(1)一位追寻者,(2)目的地,(3)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,(4)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,(5)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。

✍🏻我想到了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,牧羊少年踏上寻找宝藏的旅程,明面上是寻找宝藏,实际上这个旅程的目的是让他完成自我成长,最终结局他放弃了寻找,回到了最开始出发的地方,在那里,他找到了宝藏,原来宝藏就在离他最近的地方。

还有我很喜欢的一本古龙的小说《大人物》,大小姐田思思离家出走,踏上了寻找大英雄秦歌的旅程。这个旅程声称的目的是嫁给大英雄秦歌,实际的目的是完成她的自我成长,让她学会不以貌取人、不听信传言,以及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伟大。

② 圣餐礼

关键词:一起吃饭

象征:友好、和平,亲密。

✍🏻作者说,吃饭的场景是最无聊的,所以如果文学中出现了吃饭,那么一定有不得不这么写的目的。吃饭的不同态度也代表了人物的态度,餐桌上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写照。

③ 吸血鬼

关键词:性剥削

✍🏻无论有没有发生实际的性关系,它的实质是一个男性利用性优势对女性进行剥削和摧毁。

✍🏻 吸血鬼故事的内核是关于性

一个卑鄙的老家伙,迷人而邪恶,他蹂躏年轻女子,在她们身上留下痕迹,掠去她们的童贞,同时也使她们对青年男子不再有“用处”(你猜是“结婚的可能性”吧?没错),逼得她们走投无路,只得沦为他罪孽的帮凶。

吸血鬼故事的本质是:一个代表堕落陈腐价值观的年长人物,一名白璧无瑕的年轻女子,年长的男性人物对女子青春、精力和美德的掠夺,自身生命力的延续,年轻女性的死亡或毁灭。

④ 诗歌的形式和押韵之美

✍🏻 作为非英语读者,无法体会,略。

⑤ 文学中的相似

世间只有一个故事。 只有一个故事。从来如此。只有一个。故事一直在进行,随处可见,你读到、听到、看到的每个故事只是这唯一故事的组成部分。

有些人物,具有象征意义。

认出「相似」对我们的阅读有什么意义?

我们辨认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,开始进行比较,发现相似性,结果可能会很奇妙,或相互矛盾,或很有悲剧性,或任何可能。一旦这样,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改变,不再只是为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。

✍🏻 改变我们对文本的理解,使我们不被字面上的文字所左右。

与老文本形成一种互文,一种互动。

这种互文性对话丰富和加深了阅读体验,使文本产生多重意义。

新作品和老作品之间在进行一场对话,而它们通常是通过间接参照或大量引用等方式来援引旧作,以暗示对话的存在。

✍🏻 这我倒是有一点体会,虽然是很少的一点。言情小说中就有许许多多的《傲慢与偏见》——男女主因误会针锋相对,和《飘》——一方心系他人,一方追逐等候,我爱你你不爱我的故事。

故事来源:莎士比亚
故事来源:圣经
故事来源:童话

天气表情

天气不只是天气,用意往往在意境、象征,或者给角色增加困难。

文学中的暴力

文学中的暴力不只是暴力,还含有隐喻。

象征

📌 但是你可以说,这个有时候指甲或乙,甚至丙,那我们先记着,看有没有适合的,哪一个适合。任何过去读过的河流或劳作也都可能有助于理解。然后你就把手头的活儿分解成好对付的小步骤。自由联想,集思广益,做笔记。然后你就可以组织各种想法,分门别类,看这些想法和意思是否可行,作出取舍。就文本提出问题:作者要用这个意象、这个东西、这个动作表达什么?这种叙述或抒情活动可能暗示什么?最重要的是,你感觉它好像象征什么?读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强度脑力活动,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涉及情感和直觉。我们许多关于文学的想法都是从感觉开始。但是有了直觉,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发挥最大作用。狗靠本能就会游泳,但不是每只掉进水里的小狗都明白如何利用自己的本能。阅读也是如此。你越经常练习象征性想象,它发挥作用就越好越快。

✍🏻 2023-05-07 15:20:27 阅读其实是一种有赖于读者阅历、理解、想象、感情的一种再创造

基督的化身

  •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
  • 死而复生(或人们以为死了又活了)
  • 忍受痛苦
  • 自我牺牲
  • 做过木匠(或其他)
  • 有信徒,大多数忠诚,有一个出卖了他
  • 拯救世界
  • 三十三岁
  • 独身
  • 置身荒野

作者举了海明威《老人与海》的例子,在此之前我从未这样想过。 ✍🏻 非基督文化的读者很难读出来。 ✍🏻 基督文化是指,你不必非得是信仰基督教,但你的文化中一定有基督教,欧美文化中有这种体现。一个人可能是犹太人,信仰犹太教,但是他的社会文化一定有基督教。

飞翔

关键词:翅膀/飞翔

文学中要是有飞翔,那一定是乘着想象的翅膀

人类是飞不起来的。如果文学中出现一个人悬浮在空中(飞了起来),那么:

  • 虚构,幻想文学
  • 超级英雄(这不也是幻想文学嘛)
  • 吊着钢丝(用某种现实技术达到看起来像飞)
  • 天使(应该只有西方小说有吧)
  • 有象征意义
    • 自由
    • 脱离束缚
    • 精神解放

谈性

关键词:文学中出现性

有时候作家写性会非常隐晦,这是受时代出版制度的审查制约,作家利用一些象征手法来表达性。

作者写别的东西时,意在谈性;写性的时候,本意却不在性。

有时候,文学作品中出现性,本意却不是性,而是为了表达背后的一些东西。

性可以是愉悦、牺牲、屈服、反抗、无奈、恳求、操纵、启蒙……包罗万象。

季节

春夏秋冬所蕴含的含义或许是全人类通用的。

春天代表童年、青年;夏天代表成年、恋爱、成就和激情;秋天代表衰退、中年、疲倦,但也意味着收获;冬天代表老年、怨恨和死亡。 这一模式已经深植于我们的文化经验中,无须思索。

当然有时候作家会利用这一期待反其道而行,那就是反讽了。

世间只有一个故事

那就是做人的道理。

✍🏻 世间的故事早已被人讲完,作家要纯粹的原创是不可能的,其中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元素。

作家开始写作,她得把各种声音关在门外,写她要写的内容,说她必须说的话。

✍🏻 他必须失忆,忘记曾经看到的故事。

疾病不只是疾病

  • 文学中的心脏病,有时候暗指人物内心的毛病(痛苦、孤独之类的,或是心地不好)
  • 眼盲,可能代指心盲

反讽

反讽是:

利用我们的期待,再反其道而行之,杀我们个措手不及。

反讽主要是对期待的偏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