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个视频笔记,视频来自台湾的Youtuber 姜饼资。
这里是原视频:
视频是《Building a Second Brain》这本书的分享,台湾出版书名为《打造第二大脑》。
视频里分享了一套知识管理的方法,这个方法的核心是:将「现在所吸收的资讯(如看的书、文章、视频、观点、论文)」和「未来可能要用到的地方」关联起来。
用P.A.R.A的概念去组织笔记
P.A.R.A 原本是一个信息系统,它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,更像一个生活管理系统,管理我们在生活各「领域」下的「项目」,项目下维护「资源」,非活跃项目归档到档案夹。
但是把它「项目-资源」的概念运用到知识管理中,会给知识管理带来一个重大改变: 那就是以「未来什么情况下我会用到这个笔记」为目的来记笔记。
以应用为出发点,思考看的书和文章和视频可以应用于什么项目、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。
笔记方案
- 知识库里的笔记构成为知识卡片。比如,每一本书的单独一个笔记(叫卡片也行),以书名为笔记名;看的每个视频也单独一个笔记,播客、文章也一样处理。
- 在原有知识库中,添加一个项目文件夹,为自己在意的每一个课题/问题/项目创建一个笔记
- 在项目笔记里添加小标题『资源』,标题下引用和这个项目相关的笔记。
进一步思考:每一个信息,都有它的应用场景。
✍🏻 这个方案越想越行得通。
- 这和 kg 笔记的不同之处在于,kg 会把【A-应用于-B】单独作为一条笔记,这样是容易揭示概念之间的关系。KG适合做社科方面概念很多的笔记。
- 可新方案是一种服务于生活应用的管理方案,它会列出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,然后将解决方案作为资源引人。这有点像长青笔记。
- 问题不在于名字叫什么,而是它产生的作用。这个方案能把知识和实际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,让知识真正成为我们的生活工具。
在obsidian里操作
输入流程
每次输入内容的时候,不管是读书,还是看了文章,还是视频,当感到有所得都时候,应当这么记笔记。
- 创建一个知识笔记,放上可以溯源的链接(书的话有豆瓣链接就行)
- 然后记下让自己有启发的知识点(这才是被自己吸收的知识)
- 然后打开项目文件夹,看看可以关联到哪个项目,也就是可以应用到什么场景。
- 当这个项目不存在时,新建它。
- 并且项目夹集中管理,这表示所有的生活解决方案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。这才是为我所用的工具箱。
- 比如:如何读书、如何做笔记、如何找到目标、如何制定计划、如何打造生活管理系统(手帐体系)。
- 在知识笔记中添加「应用于」模块,引入项目笔记
- 在项目笔记的「资源」模块添加知识笔记的链接。
效果
做笔记的4个步骤:CODE
- C:capture 捕捉,捕捉你觉得有共鸣的内容。也可以先把自己在意的问题列出一个清单,这就作为项目清单。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捕捉资讯。
- O:Organize 组织,[[#用P.A.R.A的概念去组织笔记]]。分类和标签不利于运用,用「专案-资源」的方式组织笔记。
- D:Distill 精炼。笔记记得全不利于发现重点。
- 阶层式摘要:捕捉共鸣段落(划线)–>粗体标记这段中的重点–>荧光笔标记重点中的重点–>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(核心观念)
- 这样既保留了上下文,又有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的重点。
- E:Express 输出。输出你吸收的资讯。
- 简单输出的灵感:中间知识包。也即最小实践应用。
✍🏻 平时有自己习惯的一套读书做笔记的方法,不需要强行改变。不会做笔记的可以参考。我有一个「如何做读书笔记」的项目卡,里面罗列了我看过的好几本书中的笔记方法论,这个方法也收入其中了。当我想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读书做笔记的方式时,我就会拿出清单看一下,找一个符合当下需求的笔记方法来用。(见上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