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可以一句话说完,但他硬是写了一本书。
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评论,是我去逛我心目中最牛的笔记主题的书——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》——的豆瓣评论区。
今天,我又读完了一本日本作家的工具书——《输出力》。放下阅读器(手机),我又想起这句评论。
日本作家的书好像大都如此,信息密度很低,读完之后一回想,一本书就写了一件事、一个道理、一个方法。
但是信息密度高真的是好事吗?仔细想想,并非如此。知道 10 个厉害道理,不如践行一个简单道理。
经过“你”独特品味过滤、分享出去的内容,作为过滤者的“你”是重要的。你在关注什么内容、你有什么想法,就是意义。
前几天公司一个不太熟的同事突然私信我,说她爱死我那天穿的上衣了,一天能扭头看我好几回。我去购物车找了找,链接居然还在,就分享给了她。她惊喜之余保证说,只在家穿,绝对不穿来公司。我说没事儿你尽管穿,有人和我穿一样我还更高兴呢,说明我品味好。
自此,我们聊天变多,渐渐熟悉起来。后来她又让我推荐过几次衣服。
“我喜欢找人要链接,方便省事儿,自己找要翻好久。”——她说。
我想了想,说:“这就是为什么「买手」行业能兴起。”
哈喽哈!
来聊聊天。请自带饮料。
今天想聊聊网络这个工具帮我留下的记忆,以及记录生活,以及该怎么让十年后的我看到珍贵的回忆。简而言之,如何更好地(简单+生动)记录生活,让岁月有迹可循。
(博客简介分割线)
#读书/最小阻力之路
(错误示范,警醒自己)
有限的选择——只选择那些看起来可能得、可行的
选择过程,而非结果。(选择上班而非挣钱,选择上大学而非接受教育,选择吃健康的食物而非选择当个健康的人)
用排除法进行选择。(把其他选项都消除掉,用极端的方式让唯一的选项留下,让自己看上去没有选择。比如让关系恶化到只能离开,把和老板和公司的关系搞僵到只能离开,让唯一的选择变得合理且唯一合理)
借由弃权来选择。这是不做选择。
有先决条件的选择。(如果…我就会选择。如果我不缺钱的话,我一定会选择读研、出国。如果我有钱的话,我会买一个房子。如果我事业有成,我就会好好谈恋爱了。)
回应式选择。(像条件反射一样,被环境刺激而做出的选择。如找不到工作了,于是选择换个更好就业的行业。)
通过别人的建议来做选择。
某个更大力量的选择。(比如这是注定的,总之不是我选择的)
写在前面的话:
最近有很多次想要和大家分享,可是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为较为完整的文章,但是经常在看书时、思考时有一些想法想要分享。
忙起来之后,看书也是得空才看,不限于书桌,于是那种抱着电脑做完整笔记的时刻少了,几乎没有——这也是我近期很少写文章的一个原因。在这样的生活现状下,看书时、思考时,有很棒的观点与想法怎么办呢?作为笔记人,不记下来真的觉得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。于是主要笔记工具跟着改变了,我开始主要使用flomo。
在之前好几年里,我的flomo主要是记一些自言自语,不怎么记我真正觉得有价值的东西——比如读书笔记、摘录,偶有思考,也都是丢进flomo里不管了。现在我重新打造了使用逻辑,利用创始人少楠在flomo101中分享的标签方法,稍微修改了一下我原有的标签体系,把flomo给认真用起来了。
这段时间以来,频繁的记录最近主要看的书、思考的领域,也由于频繁地捕捉下自己的想法,于是积累了一些断断续续的,对我来说觉得很珍贵很有价值的内容。
这些内容之中已经有一些像拼图一样逐渐完善的想法,但仍然是散落的。
我不想「等」完整以后再分享出来了。趁着这些想法还像刚发芽的种子一样有生命力,把它们分享给你。
时间顺序是从近到远,可以从文末往前看。也可以随便怎么看,反正我认为:只有在对的时间,某个想法才能抵达你。只有在你需要的时候,某个观点才能击中你。
如果你产生了什么思考与想法,那都不是因为我或者我的文字,只是因为你自己。
祝:旅途愉快。
最近在读一本书,《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》,本来是因为AI相关才读的,没想到书中对「目标」发出了挑战,观点让人耳目一新,很有启发性。
书中说到一个悖论:
实现某个伟大目标的最佳道路,就是不以它为目标。
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顶级作家,也许你的目标恰恰不应该是成为一名作家。
就像《天龙八部》最后揭示的内核,你越求什么反而求不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