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有了答案才写作,而是有疑惑,所以才写作。

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写文章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呢?

最近感觉都无法动笔了。

一开始想的再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分享的那种心情,也败给了「这对别人有用吗?」「这个内容有人看吗?」「我是不是写不出长文章了?」的质疑声。

Ok,不是我写不出长文了,而是陷入自我怀疑了,其中包括对所写内容的怀疑和数据引发的优秀与否的怀疑。

昨天打开豆瓣标记读书状态的时候,看到自己发的书评。啊呀,隔了很久又看到上次发的

从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中看到什么?

#心理学 #Read 
前言:为什么写 看完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至今已有3个月了,期间多次想写读后感,可是总是感觉差了点东西。这本书初读感觉很浅,和一开始期待的会看到那种心理疗愈文章不同,它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,虽说是回忆录,但更像是看小说(它是作者的自传,隐藏了来访者的关键信息并把事情做了必要的修改,这本书不能算作虚构,可它也不是非虚构作品)。读到中间,经常有所感悟,时时停下来反思自己。书读完了,觉得很好,对心理的启发,内心所得,皆过于私人,自我的反思又过于直白,一时不能组织,推书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。 隔一段时间,渐渐就淡去了要写读书笔记的念头。然而时不时的在媒体上看到这本书的推书和感悟,却总是感觉不够,是这样吗?这本书里讲了这些吗?只有这些吗? 从《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》中,我看到了什么? 这个提问频频造访我,直到答案渐渐清晰起来。
,完全写出了我想表达的,写了我从书中看到的三个层次,并且引申了看过的心理学知识,读得时候就还是觉得很棒。

继续往前翻,《长日将尽》的书评,我写的真好!也找到了不足之处,那就是剧透了。但概括故事和人物性格引发的悲剧,我认为妙的不可再妙了。

再之前是巡礼之年的读书随笔,仍然能看到书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,那就是如真实生活般的不可捉摸。

虽然说起来有自恋的嫌疑,但是我认为这些全是经过思考和构思过的文章,至今读起来仍然让我很满意。

我不是没有能力写长文了,而是下意识的对「有没有人看」产生了恐惧。我知道自己应该无视数据,可是发现的时候已经这样在意了。想起今天看的书,书里说到接纳,全然的接纳自己,接纳各种各样的自己。我对自己默念:我接纳这样在意数据的自己,也接纳文章阅读数据不好的现实。

为自己而写

然后,要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呢?

我现在能够想到的答案是:为自己而写

为自己而写的意思是,不再抱着「这个可能对别人有用」的心态去写。

这些内容我不再写(发布)了

之前想过把一些小方法分享出来,我的笔记库其实很丰富了,比如我自己用到的找电子书资源的方法,比如我作为新手折腾podcast并且成功了的实用方法,虽然这些方法可能网上早已经有了,但是「信息壁垒永远比你想象中的厚」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脑海,再简单的 显而易见的信息,都可能帮助到一些人。

后来也没有发,是因为,这些内容确实没有创造的部分,它们算不上一种创作,而且我仍然认为它们没有原创性,不是我思考出来的东西。网上能搜出来的东西,我干嘛还要发呢?

还有一种我没有写的内容,是原本以为会发点生活记录到博客里。后来我发现,发微博不好么?P图发微博能说的事情,发blog它意境不太对啊。比如吃了好吃的,你得去跟一群喜欢吃的人说道说道,那感觉才对吧!看了花儿很美,当然也想要发到更多人能看到的地方。博客是一处安静的自留地,它不是一个热闹的地方。

所以,什么才能成就文章,最后又回到了什么值得写上面。

这篇文章不是一个答案,它是未完成。

为寻找答案而写

写作是寻找答案的一部分。不是有了答案才写作,而是有疑惑,所以才写作。

当我写下问题之后,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的文字自然就出现了,进一步的探问也随之而来,渐渐的会心中出现「它不是什么」的答案。最终答案能寻到吗?不知道。而且寻到的答案也不一定是正确的。

之前那篇

对效率成瘾的进一步思考

#效率 #生产力色情 #自我控制 
上一次发了对效率成瘾的思考,在笔记群里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,看来这个问题比我想象的更普遍,我们这群热爱笔记的人,本身就是效率爱好者,在热情地投入工具的同时,每个人也会对效率这个问题产生思考。 我想越来越的多的人发现这个效率悖论:认真搞效率,也没有很效率,反倒让自己焦虑。 虽然此类反思文
,也是一样的。我先抛出了问题,发在了博客上,后来或许大脑一直在围绕这个问题思考,过了好几天才又碰上让我有所感触的素材。遇到素材后,也没有答案,只是先急忙忙的把几个Tips全部记下来。记下来以后,看到杂乱无章的笔记,又从中归纳、组织,又推动进一步的思考,渐渐地这些观点开始有层次了。然而最后我交出来的答卷也并非完美的,甚至现在回想起来,写得有些过于笃定了。那不是明确的正确答案,只是那个时候的我所能找到的一种可能的回答。

把疑问写下来,是寻找答案的开始。

为了总结经验而写

比如教程类。教程不止是写给别人看的,也是为了有一天自己忘记的时候,可以拿出来看。

为了记录而写

为了记录事件,此类比如封城日记,再比如阿城的《威尼斯日记》。其实这类很难写,虽然日记每天都在写,但是需要很强的概括能力和叙事能力,而且需要对生活有很强的觉知力。让我写每天看了什么书、去了哪里、思考了什么很简单,但是要展开写却很难。自己的视角看当前这一天,都是平平无奇的。更别说日记需要绝对的坦诚——从这个角度来看难怪写日记有助于心理治疗,人很难对自己坦诚吧。

再比如记录某段时期的一个思考和感悟。

比如读书笔记,也是为了留下看过书之后印象最深的内容。比如观影笔记,也是一时心有所感,有感而发。

写给自己,我写的内容全都上交给名为「我」的图书馆。

为了有趣而写

比如汪曾祺先生的文章,他写吃的,写有趣的人,他写的生活,全都有趣极了!那句有名的写栀子花的句子广为传播,在《夏天》中,他写花,说到栀子花:

栀子花粗粗大大,又香得掸都掸不开,于是为文雅人不取,以为品格不高。栀子花说:“去你妈的,我就是要这样香,香得痛痛快快,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!

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,嚯!绝了!用词直白,不拐弯抹角,怎么那么有意思!

汪先生写吃的,写得让我流口水,他写的小事,各个让人觉得妙。汪先生的文章,一直是我想效仿的对象。

放低心态,轻装出发

上次写潮汐般的创作欲,说到我的创作欲好像要么不来,要么哗哗来一打。

这次我模模糊糊有另一种想法,或许不是创作欲起起伏伏,而是平时被「堵」住了,而一旦让创作欲如水一样流出来,不加批判,它就会自然而然的,一个想法带着一个想法,一个灵感带着一个灵感,平时有疑虑的主题在这个时期也自然而然的落下来。

创作欲是流水,只要不用质疑、批判去堵住它,它就能源源不断地流淌。

以往每一次创作欲涨潮的时候,好像都是我对写作的要求放低的时候。每一次能写出来、发出去,都是把「功利心」抛到脑后,把读者抛到脑后,面向自己的内心的时候。

前几天听「得意忘形」的博客,过往中有一期,张潇雨说,他一开始做播客,想的根本也不是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播客,而是自己有某个疑问所以请几个朋友一起聊聊,或者自己想侃大山。

这给了我很大启发。你只管不问结果地做,其他的,留给别人去评判吧。火或者不火,对别人有用或者没用,做的好或不好,成功或者不成功,都是别人的评判,你也管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