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周因为一场婚礼,回到了阔别10年的家乡。

一开始是把它当做不得不回去的一趟旅程,因为我对回到家乡没有什么期待,就像游戏里的副本,我在那里没有遗留的线索和任务,也就没有回去的必要。这次因为亲人的婚礼,不得不回,我是当做一个差事去做的,顺便苦中作乐:就当出门旅游了。

坐车回到县城,堂弟来接我。县城的变化让我感到惊奇,不免多了几分期待(虽然最后也没时间逛)。见到阔别的堂弟,一起吃饭聊天也让气氛变得欢快。给回乡之旅拉开了轻松活跃的序幕。

此前的一段时间,我受到疫情的影响情绪本来就有焦虑倾向,加上感染新冠之后又康复之后,身体虚弱的同时情绪更加易感。正值颓废期,刚好借跨过阳历新年的机会好好打扫了过去一年的混乱,正在一点点调整新的一年的生活节奏。也就是说,我的精神和情绪处在「灾后重建」期,实在算不上好。

我觉得生活失真了。这种感觉不是最近一年才有的。混合了生活无意义、空虚、无聊、孤独的复杂感受,难以描述。具体的场景是,即使走在热闹的商场,我也觉得无趣,我和商城和店铺和物品和来往的行人好像都隔着很大的距离,我仿佛是在一个真空的泡泡里。「想回到小时候那种对生活的参与感」,我在其他文章里这么写,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。不知道为什么,现在的生活就是缺乏这种参与感,像一个缺乏沉浸感的劣质游戏。

我感到生活不止没有「意义」,连「意思」也没有了。

这种状态有点不对劲,我知道,所以我接下来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激活生活,真实而具体地生活,重新找回生活的参与感。

这次回乡的旅程,神奇的好像拨了一下收音机上的调频,把我切换到「开心、愉悦」的频道。老家的氛围很神奇,我好像从一个世界跳到另一个世界,从前旧世界的问题和烦恼一下子都不存在了。呆了几天,真的觉得生活好简单好容易。人和人之间的人情味有意思又温暖。

如果说从前的我像是待机画面,那么回到家乡面对接踵而至的亲人、一连串的事件,我这台电脑被迫运行起来了。也就是迎面而来很多的事件和人际关系,一下子把我拉进生活中。这时候再说什么「和生活隔着一层」已经不可能了,物理性打破心灵上的虚无,人和人面对面说话,微笑,社交,事推着人去做事,动起来,去迎接问题,处理问题。这一切让我走出真空。

我想我得到的平静的快乐以及参与感就是所谓的「疗愈」,于是我思考后面的逻辑,有什么要素是达成疗愈的关键。

恰好,有一部关于疗愈的纪录片,准备去看。今天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了。纪录片的名字叫:施图茨的疗愈之道

这部记录片的导演是一个患者,纪录片的主体是他的治疗师。治疗师Stutz 的治疗方案有别于传统只倾听的治疗方式,他会明确告诉来访者现在应该做什么,”就按我说的做,试一试一定会有效果“。而Stutz的方法确实对导演本人有很大的帮助,所以他想拍这个纪录片,把这套方法介绍给更多的人,从而使更多的人从中获益。

导演本人说,这部影片是关于人们如何袒露脆弱。而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成片确实让人感到2位主人公的诚意。

影片中 Stutz 说的生命力的三个层次对我很有启发,可以说是我正在寻找的答案,「激活生命力的三个元素」。

第一层是你和身体的关系。在低谷期,照顾好身体比我想象的更加重要。睡眠、饮食、运动,珍视并善待自己的身体,让身体健康有活力是一切的前提。回到家乡后,自然而然地早起,一开始夜里失眠,2天过后睡眠逐渐恢复了,而且规律吃早餐也让我感到很有活力。

第二层是你和他人的关系(即人际关系)。人际关系是一个把手,把你重新拉回生活中。Stutz 说,你必须主动采取行动,和某人见面,即使觉得他很无聊也没关系。你得把自己扔到人际关系中,让自己重新和世界链接。我这次的体验正是如此,在家乡让我应接不暇的人际关系中,我无法置身事外,完全被拉入世界,无暇产生那种「与世界的分离感」。

第三层是你和自我的关系。Stutz 的建议是写作,因为不论何种的写作都是一面镜子,照映出我们的内在自我。发现那个藏在表象下的自我,并与它达成和解,关注它,疗愈它。

这就是激活生命力的工具。

激活生命力后,其他的一切都水到渠成了。

影片后面的部分说到,我们永远无法摆脱三个现实,它们是:痛苦、不确定性和不断地努力。

你得接受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,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完美,但是我们要在这种不完美中、不确定中,继续前行。伴随着不完美、痛苦、不确定性,不间断地行动。像珍珠串一样,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。不管这个行动的结果如何,你还是要去做下一个行动。

我觉得这真的对我是个很大的启发。


这期的内容就到这里,写得有些仓促,但我还是想和你分享这周的体验。如果对你有任何启发和触动(touch),我将很高兴。

谢谢你的倾听和陪伴,我们下期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