🚀 3句话总结本书

  1. 呼吸式阅读/流水式阅读:一行采集+一行精华+一行评论+自我评定足迹,四个步骤
  2. 储存知识,一定会忘记,不如记录下来,时时翻看。不要记忆,而要记录!
  3. 一周读书计划,一天一本书,一年300本

🎨 印象

我怎么找到它的?

  • 回顾《高效阅读》时,在评论区看到有人推荐的。

谁应该读这本书

  • 这本书适合认为自己阅读速度慢,认为自己读书不行,读不了书,读的太慢,读忘就忘的人。

这本书会让你转变观念,撕掉自己身上“不善阅读”的标签,从此像享受音乐一样享受阅读。阅读,在网络时代不应该还沿用从前严肃的态度,而应该采取,只要有一行文字触动到自己,就已经足够了的轻松态度。

这和《高效阅读》有异曲同工的地方,《高效阅读》主张“共振读书法”,就是再读一本书时,只要对自己好奇的、感兴趣的部分,阅读了,就够了,再加上读完以后的行动,才是阅读一本书最有效的办法。

读书,不应该为了收集广而全的信息,而是对自己有用的部分,深化理解,并把改变加入自己的行动。

☘️ 这本书如何改变了我

读完这本书后,我的 生活/行为/思想/灵感 有什么变化?

  • 重新启用了知识采集本,作为阅读时的摘抄和整理图书脉络,记录自己的想法。
  • 打开一个新笔记本,开始做“一行读书笔记”。根据作者的建议,用A5笔记本,一个开面分为12个区域,也就是一页6本书的位置,每读完一本书,都记下时间、书名、作者、一行精华摘抄(或者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本书)、一句自己的评论。

✍️ 3句最佳摘抄

  • ○ 用一个小时快速阅读书籍,能够使其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里。
  • ○ 干脆摈弃“将信息印刻在自己心中”的理念,将其转变为“记录在身外”
  • ○ 为写而读

📒 摘要+笔记

这本书是关于快速阅读。

针对大家对读书的疑问,作者做出了回答。

1. 羡慕读书多的人,可是我没有那个能力

对此,作者的回答是,不,你只是太想什么都读的清楚,太想要记住书中所有的问题。

并非“阅读速度慢”,而是被“仔细阅读”的念头所束缚。

仔细阅读,所以感觉读书很难,放高了读书的门槛。认为一本书要从头读到尾才能算读过,才是“慢”的主要原因。

仔细阅读,就会记得牢吗?

实际上,记不住的内容,还是会遗忘。

“无论多么仔细地研读,还是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。”

30天读完一本书,一个月后,只能记起1%对自己有用的精华。如果一天一本书,同样一个月,一月之后,就会留下30*1%

作者主张像听音乐一样去读书,抱着轻松享受的心态,遇见其中让自己享受的1%,不要求背诵记忆,只要触动我们的内心,在哪里留下痕迹。

先撕掉自己“读书慢“、”读不好”的标签吧,然后抱着享受的心态去阅读。

快速阅读其实就像在沙堆里面淘金子,从一本书的信息堆里,淘出触动你的那一部分,就是金子。而一个个金子,组成了知识的财富。就让我们多淘几个沙堆,积累更多的金子吧。

读者: 好的,我相信我能读,也不再迷恋“详细阅读”了,我想要多读书,可是要怎么才能做到呢? 我没有时间啊!

2. 如何读的多?

养成读书的习惯:

  • 将读书融入日常
  • 每天固定时间读
  • 选择可以快速读的书
    • 选书第一要适合自己
    • 小说、随笔等,像电影一样需要我们慢慢品味,所以不适合快速读
    • 每天30分钟读“慢书”+30分钟读“快书”
  • 今天读的书要和昨天不同。拖延,永远读不完;快读才能抓住重点;重点核心才能留在记忆里。

速读技巧

这部分几乎所有的速读法都相差不大。

  • 仔细读序言,能明白本书要讲的是什么。仔细读目录,能抓住一本书的脉络
  • 读章节的开头和结尾。一般重点都会在开头和结尾讲清楚,后面全是支持论点的例子。
  • 确定关键词再阅读。(其实也是《高效阅读》中说的找到触动自己的关键词,再针对性阅读)

制定一周阅读计划

6+1计划:6天每天一本书,1天自由日。

在自由日,你可以把它设定为“非读书日”,在这一天休息,也可以用来读自己喜欢的“慢书”。

我认为,非读书日,也可以强迫自己绝不读书,理念来自“轻断食”和“多巴胺戒断”。一天不读书的日子,也会让自己体会读书对自己的意义,让自己更加珍惜读书的时间。

策划一周阅读书目 安排好读书计划,减少自己日常的决策支持。

以前讲究“时间管理”,近年来大家已经认识到,其实真正能够管理的,是我们的精力。精力像手机电量一样,可以被耗尽,通过休息充电才能恢复。

耗尽了精力,我们就会从精神上感到疲惫,做不了需要意志力的事情。

提前安排好每天要读的书,既能避免每天“要读哪一本”的决策消耗我们的精力,又能提高效率。既然明天有别的书要读,今天当然没有选择一定要读完这一本啦。有了下一个预约,今天就能减少拖延。

一周阅读6本,一年能读300本,如果对这个前景感到兴奋的话,就跟着试一试吧!

3. 如何记住所读的内容?

作者既然说,读过的书一定会忘,那么记住所读的书是个伪命题吗?

作者的解决方案是:将书的精华集中到一处。

下面是作者的方法:

流水式阅读/呼吸式阅读

一行采集+一行精华+一行评论+自我评定足迹

步骤一:一行采集 即做摘抄,摘抄的内容尽量短小精悍,控制在几行之内

步骤二:一行精华 合上书后,选出最佳一句

步骤三:一行评论 写下让自己产生共鸣的原因和想法。

仅凭“一行感想”,唤醒“一册记忆”

步骤四:自我评定足迹 把这提倡用一个单独的本子,收集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。记下时间、书名、作者、一行精华、一行评论。使用A5本子的话,一页记6本,一个开页就是12本。每读完12本,就回顾,评选出“最佳”。到了年终,从“最佳”中,评选出“年度最佳”。

因为信息简短,12本书的精华汇集在两页里面,经常翻看就变得容易了。

与其信任记忆,不如信任集中的记录。——这就是作者的主张。

读得这么快能记住吗?

也许正因为读得快,所以才能记住。

反常识的一点是,书读的越慢,时间长了以后,记忆消失的越干净。快速阅读,抓住重点,反而会记得很深。

这一点我深有体会。

当作者说“用一个小时快速阅读书籍,能够使其核心要点更加深刻地留在记忆里。”的时候,我不禁非常认同的点头。年初曾实践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阅读,保持一天一本甚至有时候一天两本的速度。结果怎么样呢?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有些书的内容。一本书,记住一个重点,就能快速的在需要这个知识的时候想起来。比如《1%法则》,我就算忘记了书里面所有的内容,也记得,“行动推动了动力,而非,动力推动行动”。

只要书中的一个观点,能够留在我们的长时记忆里,它就转化成了我们的知识。从短时记忆,到长时记忆,到知识,再到转化为行动。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。

正像有谁说过的,忘记之后留下的,才是知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