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要多读好书。可是,好书难读。怎么才能克服畏难情绪,多读好书,同时读得快又读得好?

9.1
阳志平 / 2023 / 中信出版集团

这是一本关于「如何阅读」的书。由3个部分组成:

  1. 何为读?阅读的认知科学
  2. 如何读?阅读的5大技法
  3. 读什么?选书技巧

我为什么读?

我想学学方法,把家里的存书和电子书架上的书给读完!

我自己无疑是一个熟练的阅读者了,我阅读文本没有障碍,阅读理解能力良好,阅读意愿也很高。

好书的书单我也有一些,家里也有几本大部头。都是真心想读,而不是为了放书架上好看的(我已经放弃书架了。然后这本书又让我燃起了收藏书的欲望。)。

但是我的阅读有2个困难:

  • 好书不易读,知识密集,需要很多时间理解;
  • 读好书很慢,导致兴趣消失,读书体验不好。

看这本书的目的是,从中学习到读「难书」的技巧,读得更快,知识吸收得更好

我从书中学到的3个重点

1. 读书要有所挑选

生命有限,必须有选择、有目的的读书。

  • 书太多,看书需要时间,而我们的生命有限。所以要有选择的读,按照书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
  • 书有好坏,有些书比别的书更接近知识

我从前因为「某本书是巨作」、因为对某个主题感兴趣(比如习惯、效率类书)、因为某本书很有名,而去读这些书,并没有在任何领域有所深耕。

现在我改变了看法,读书,要求知。

读书无外乎2个目的:为了愉悦,为了求知。

为了愉悦而读的书,就是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,比如我很喜欢读科幻、推理小说,我愿意牺牲睡眠去看,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是辛苦事,不读才忍得辛苦。

而其他为了求知而读的书,我确实有必要提升书的质量了。

读这部分书,确实像作者说的那样,有一种获得智识得满足感。而读「好书」,获得的满足感会更强。

作者把书分为神作、杰作、力作、可用之书与坏书。

坏书包括:抄袭之作、知识传销之作(没有论证只有情绪)、(名人、明星、流量网红)割韭菜之作。

你无需将有限的生命,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之下的著作上。 —— 阳志平《聪明的阅读者》,p235

可用之书避免去看,坏书绝对不看。阅读力作、杰作与神作。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读物上面。

不止要挑「好书」来读,还要更有规划地读。对于某一领域,如果读了4本大众科普了,那就继续去读专著或教科书。形成对这一领域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学习,不要一直在门外徘徊。

生命有限,既然对这个领域真心感兴趣,就投入进去,继续往前走。

2. 如何阅读不同的书

image.png 图片来自:《聪明的阅读者》第九章: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

我最想知道的也是如何阅读大众科普、学术专著、教科书 这些比较「难」的书。

以我手上一本《论证的艺术》为例,它本身是国外经典教科书。阅读时的顺序应当为:

  1. 主题阅读。找一批关于「论证」、「逻辑学」的书。对比“目录”,找出论证学的知识框架。
  2. 抽样阅读。抽样略读或粗度,初步了解材料的重要层级。
  3. 文本细读。细读文本,填补框架细节。
  4. 结构阅读。根据书的类型理解作者的认知模式,然后向作者提问。「作者提出了什么概念?这个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是什么?这个概念是作者第一次提出吗?还是用的别人的?如果是别人的,这个概念的源头是什么?这个概念对我有什么用?我能在什么地方使用它?」

3. 卡片大法:卡片笔记法的实践

我之前在阅读完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后,用obsidian 实践过一段时间的卡片笔记,当时用了ob自带的「时间戳笔记生成器」,以时间戳为笔记名来写笔记。记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内容松散,难以找到。闪念笔记简直是数字垃圾桶般的存在。无奈只能放弃,并且对卡片笔记产生了质疑。当时还写了文章来梳理我的疑问。

我觉得卡片笔记法一直有些空白填补不上,多大的知识可以成为最小知识单位?内容分散如何索引?就算加上双链,也是从一个笔记到另一个笔记的内部链接,缺乏整体性的架构,缺乏可用性高的标题。如果一个内容不容易被直接找到,那么这个内容相当于在黑箱里,只能靠抽奖了。

阳志平在这本《聪明的阅读者》里面,抛出了他的卡片示例。我觉得这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地方。

他的卡片通用字段为:标题、内容、参考、唯一编码。

image.png 图片来自:阳志平《聪明的阅读者》,p173

他的卡片整理方式是:

  • 卡片数量超过100时,以时间为分类,放入不同的卡片盒子。(分类卡片盒)
  • 智能搜索批量打标签。(事后打标签)
  • 索引卡单独放置。好卡片尊重原始数据,所以不再原卡片上多做改动,而是用索引卡对卡片们进行二次整理。这里作者提出了「主题索引卡」:
    • image.png
    • ✍🏻 这是一个卡片笔记整理很好的例子。原卡片「原文+出处参考+感想与评论」,索引卡整理一个主题的知识脉络。
    • ✍🏻 这个例子也能看出,到底多大的知识能够成为一张卡片。
    • ✍🏻 这样的例子,就比凭空说理论更加好落地操作。只有真正操作过卡片笔记的人,才知道索引有多重要。一个卡片被找到的难易程度,决定了某个人的卡片盒系统能不能跑起来。

卡片大法这部分,重新激发了我对卡片笔记法的思考。

文件名我还是不使用阳志平的时间戳命名法,而是依然使用KG笔记中的主题命名法。也就是直接使用标题做文件名,这样比较方便检索。

也有一些改进方向。

比如我在《人格心理学》笔记中有个「科学的可被证伪性」。看完这本书后,我想的是: 这个定义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?是哪本著作?这个在当时应该把科学的可被证伪性单独提出来做卡片。人格的研究方法,也是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,是可以被提出来复用的。在进行其他专业学习的时候,这些方法会被拿来复用,就不用一个个重复的学了。

运用这一系列的提问,能让卡片得到生长,不断长出新的突触和节点。我对于这门学科的认知也将会往前推进。

这是书中「结构阅读」部分介绍的方法,理解文本内容背后的认知模式,进而和作者产生对话。

总结

读完这本书,让我对自己的笔记系统有了改造的想法,也让我对阅读这门技术有了更好的认知。原来读书可以这样读。

我也加深了对「主题阅读」这个主题的认识。原来还可以这样同书本对话,原来可以质疑作者的理论,质疑他的论证,原来可以通过读观点不同的书更全面地了解一个领域。

  • 聪明的阅读者只读好书,把时间给好书,避免消费二手作品;
  • 聪明的阅读者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;
  • 聪明的阅读者不是全然接受作者的观点,而是与之对话
  • 聪明的阅读者懂得做笔记,让知识积累;
  • 聪明的阅读者就像挑选入口的食物一样,对书精挑细选。

我就像经过改装的车,现在忍不住要上路跑跑了。到底方法如何,还是手底下见真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