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,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。

8.5
岸见一郎 / 2018 / 上海文化出版社

阅读目的/动机

之前读了岸见一郎的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觉得很受启发,对阿德勒的心理学产生了兴趣。看见这本讲阿德勒心理学的书,想看看岸见一郎这次写的是什么。

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内容

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目的论,让人着眼未来,主张自己负起生活的责任,主张每个人都可以改变。

作者的写作意图

阿德勒心理学对于现代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阿德勒心理学。

阅读体验

章节划分并不是很好,有点混乱的感觉,结构不是很严谨。比如「正确的优越性追求和错误的优越性追求」这一节,却没写到何为正确的优越性。而在下一节才写出来。

但作为对阿德勒心理学的了解,这本书还是可以的。虽然没有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解释的那么深入,但更加全面。

笔记

  • 目的论而非原因论。我无法出门工作不是因为社会就业市场不景气(原因论),而是我为了不出去工作才找出社会竞争大、我不善于面试等原因。我只是找出了合乎目的的解释。发怒不是因为伴侣回家晚了,而是想要通过发怒达到某种目的,才找出的理由。
  • 生活形态。我们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。所谓生活形态就是:自我概念、世界观、自我理想。
  • 共同体感觉。他人是友好的;人应该为世界/他人做出贡献。
  • 对优越性的追求:
    • 坏的优越性:只为了追求成功与名声,希望轻松获得个人优越性。在意他人的评价,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而可以踮起脚尖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上厉害。
    • 好的优越性:追求优越是为了普世的价值,为了对共同体的奉献。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共同体。
  • 脱离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形态:
    • 认为我有能力【自立】【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】
    • 认为每个人都是我的同伴【共同体感觉】【付出与贡献】
  • 阿德勒的教育论:应该赋予儿童「勇气」
  • 与他人的关系。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,但不需要他人的认同。他人是共同体感觉中的「同伴」。要平等对话,不要竞争和压迫。
  • 最好的生活方式,是看向未来又专心于当下。

摘抄

关于目的论:

人并非活在同一个世界,而是活在自己诠释的世界里。

任何经历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。我们不应该放任自己因为经历的冲击——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创伤——而受折磨,而应该要从经历中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。我们不应该被自己的经历决定,而是应该要通过赋予经历意义来决定自己。

关于生活形态:

生活形态就像是通过眼镜或隐形眼镜看待自己与世界

他会从自己的诸多经验当中找出“符合目的”的经验,对眼前状况赋予符合目的的意义。  

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形态:

维持现状确实很痛苦。但这和着手解决问题(结果却解决不了)时发现自己真的很没用的痛苦相比,后者的痛苦更厉害,导致他宁愿选择现在的痛苦。

正确的治疗方向不应该是去除症状,而是从改善生活形态做起。把优越性追求结合共同体感觉,并把自我中心的世界观转变成对他人的关心、社会性生活或有用的活动上面。  

健康的生活形态应该是:

  1. 认为我有能力
  2. 认为每个人都是我的同伴

阿德勒的教育论:

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小孩认为自己有局限。  

帮助小孩拥有贡献感,是为了让他感觉自己有价值。知道自己怎么做可以提供贡献,这样的小孩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,自然而然地他会开始喜欢自己。这样的小孩,才会勇于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。

赋予小孩勇气第一步要做的,就是帮助小孩把对自己的关心转向对他人。 

人的价值并不是来自贡献,而是来自“贡献感”。  

怎么好好地过完这一生:

不管现实状况如何,我们都要面向未来,不失去理想,同时活在此时此刻。  

只要不把“我”会变得怎么样这件事作为第一优先考量的话,我就不会害怕“我”的消失。  

阿德勒也说:“重要的不是你被给予了什么,而是你如何使用这些被给予的事物。”  

乐观主义的态度,是虽然还不知道是否船到桥头自然直,但不要去想绝对不可能,要先做能做的,从办得到的地方开始着手,努力去解决问题。  

最好的生活方式,应该是看向未来但同时又专心在当下这种双重的生活方式。也就是说,无论现实状况如何,都不会失去理想,同时又很重视当下的生活。